齐达内之子代表阿尔及利亚晋级世界杯,12年等待终于有了回报
2023年10月10日凌晨,随着阿尔及利亚3-0战胜索马里,提前一轮锁定了世界杯的入场券,整个阿尔及利亚陷入了狂欢。最让人兴奋的是,法国足球传奇齐达内的二儿子卢卡·齐达内也在这支球队之中。为何这场比赛的胜利,尤其是在过去12年里未曾能成行的梦想,能激起整个北非的热情呢?
这场决定阿尔及利亚命运的比赛在索马里的摩加迪沙体育场进行。赛前,阿尔及利亚只需要一场胜利就能确保出线——在之前的预选赛中,他们已经积累了6胜1平1负,积19分,领先紧随其后的乌干达和莫桑比克4分,出线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。然而,由于这场比赛是客场作战,阿尔及利亚球迷的心情依然非常紧张。国内的酒吧、广场被成群的球迷占满,大家通宵观看比赛,纷纷披上国旗,期待着这一历史性的时刻。
比赛一开始,仅仅7分钟,阿尔及利亚的左边锋阿穆拉便用一记迅速的推射首开纪录,1-0!镜头迅速扫过阿尔及利亚的替补席,卢卡·齐达内激动地从座位上站起,热烈鼓掌庆祝——这位曾代表法国青年队的门将,刚刚获得国际足联批准转换会籍,穿上了阿尔及利亚的战袍。他眼中充满了喜悦。
不到15分钟,阿尔及利亚就再次攻破索马里球门。曼城的旧将马赫雷斯在禁区外打出了一记精彩的弧线球,皮球擦过立柱直入网底,2-0!此时,阿尔及利亚球迷的欢呼声几乎压过了裁判的哨声。整个摩加迪沙体育场成了一个欢乐的海洋。
下半场第57分钟,比赛彻底锁定胜局。马赫雷斯再次助攻,精准传中,阿穆拉头球破门,完成梅开二度,比分定格在3-0。此时,索马里球员已没有了反击的气力,而阿尔及利亚则开始控制比赛节奏,传球倒脚,等待最终的胜利。替补席上的球员们已经开始庆祝,教练组中的一位成员忍不住擦拭眼角的泪水——12年的等待,他们终于迎来了这一刻。
比赛结束的哨声响起后,阿尔及利亚的全国上下彻底沸腾。首都阿尔及尔的大街上,球迷们蜂拥而出,车水马龙,汽车鸣笛声此起彼伏。有人激动地将啤酒洒向空中,也有父亲把孩子高高举起,大家齐声高喊:“世界杯,我们来了!”社交媒体上关于阿尔及利亚晋级的消息迅速刷屏,许多人分享着全家一起看球的合照,也有人翻出旧球衣,感慨道:“终于不用再当旁观者了!”
对于阿尔及利亚来说,这已经是他们历史上第五次跻身世界杯决赛圈。上一次他们进入世界杯还是在2014年巴西世界杯,当时他们一路杀入16强,创造了队史的最佳成绩。然而,从2018到2022年,他们连续两次未能突破预选赛,尤其是2022年世预赛附加赛不敌喀麦隆后,许多球迷当时悲痛欲绝。体育场外,哭泣的球迷散落一地,有人把球衣愤怒地扔在地上,又悄悄捡起来,抱在怀里。
展开全文
这一次的晋级,离不开世界杯扩军的帮助。以前,非洲区仅有5个名额,竞争极其激烈,许多强队常常在最后时刻无缘出线。2026年世界杯名额增加到48个,非洲区的名额也从5个提升到9.5个,这让阿尔及利亚得以顺利晋级。正如一些球迷所说:“早扩军早圆梦,要是去年就有这个名额,也许就不必流泪告别了。”
然而,最让人感到惊喜和激动的还是卢卡·齐达内的加盟。27岁的他效力于西乙格拉纳达,之前曾长期代表法国青年队出战,直到上个月才获国际足联批准改换国籍,正式加入阿尔及利亚国家队。阿尔及利亚队友伊兰·柯巴尔曾表示:“卢卡非常出色,他是我们的强力补充,能加入阿尔及利亚队真是太棒了。”毕竟,卢卡的父亲齐达内是法国足球的传奇人物,而卢卡选择代表阿尔及利亚出战,意味着他将为祖辈的故乡而战,这份情怀让无数球迷感动。
网友们对这场胜利的讨论也非常热烈。一些人称赞北非四国集体晋级世界杯的壮观局面,认为“摩洛哥、突尼斯、埃及和阿尔及利亚,这次世界杯可真是看点十足!”还有球迷调侃卢卡:“齐达内老爹如果看到儿子打世界杯,究竟为哪方加油呢?”有些球迷也表达了自己等待已久的心情:“等了12年,终于可以带着孩子去看世界杯了,太值了!”更有懂球的球迷分析认为:“阿尔及利亚阵容非常强大,马赫雷斯领衔,卢卡镇守球门,他们很可能再现2014年的辉煌。”
这场胜利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单纯的晋级世界杯。对阿尔及利亚来说,足球不仅仅是一项运动,更是一种深深植根于人民心中的信仰。在场上,每一位球员的拼搏,都承载着4663万阿尔及利亚人民的期望。而卢卡·齐达内放弃了法国队,选择为阿尔及利亚效力,正是对这种信仰的延续。正如柯巴尔所说:“我们为这个国家而生,为它而战。”
如今,阿尔及利亚的世界杯之旅已经起航,他们将在未来与其他北非球队一起,站在世界舞台上。12年的等待,换来了今天的欢庆,而这份坚持与热爱,正是足球最感人的一面。虽然阿尔及利亚并非世界杯的热门夺冠球队,但只要他们踏上赛场,就将带着整个国家的希望,拼尽全力。
希望在明年的世界杯赛场上,我们能看到阿尔及利亚绿白红的国旗在风中飘扬,听到他们的球迷为之呐喊。毕竟,足球的魅力不仅仅在于胜利,而是那些为梦想不懈奋斗的日子,那些全体国民共同庆祝的瞬间,才是最值得珍惜的财富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